Web开发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万万没想到,我竟被一部粤剧电影迷得神魂颠
TUhjnbcbe - 2022/11/3 20:43:00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31225/4316559.html

年5月31日,17:30~19:11,我独自一人观看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当片尾的最后一行字幕出现在银幕上时,我起身离开。走出电影院后,只觉得精神恍惚、情志郁结,心中似有万语千言,不吐不快。回到家里,我写下了第一行字。没想到,写着写着,越写越多,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写下了我有史以来单篇字数最多的文章。单就一篇文章而言,三万字显得很多。可是,从《白蛇传·情》所承载的丰富内涵来看,三万字又显得太少。若要面面俱到,文字的体量起码得在三十万字以上,非得写到吐血不可。如果未曾看过电影《白蛇传·情》,阅读此文恐怕会是一种煎熬。即使非常痴迷于电影《白蛇传·情》,读完这样长的文章依然需要极大的耐心。

图1白素贞、许仙

我不懂戏曲,更不用说粤剧了,只好以一个普通电影观众的眼光来看待《白蛇传·情》。为了充分尊重艺术家的创作成果,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错误,我看过二十多遍电影《白蛇传·情》、两个舞台版粤剧《白蛇传》、几场官方直播、多个主创访谈,以及四个舞台版粤剧《白蛇传·情》——最早的是年在广东南方卫视《粤唱粤好戏》栏目播出的版本,继而是年在岭南戏曲频道播出的版本,然后是年在《CCTV空中剧院》栏目直播的版本,最后是年广东粤剧院出品发行的DVD版本。只有电影《白蛇传·情》是在电影院看的,其他视频资源均通过连接互联网的设备观看。尽管如此,由于之前毫无粤剧方面的知识储备,文中难免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万望海涵。

为了便于行文,对各个版本的称呼如下:红线女等人导演的舞台版粤剧《白蛇传》,姑且称作传统版;四个舞台版粤剧《白蛇传·情》分别称作南方卫视版、岭南戏曲版、央视直播版、DVD版,合起来统称舞台版;电影《白蛇传·情》,理所当然,就称作电影版。

戏曲倾向于写意,电影侧重于写实。之前的戏曲电影,多数是复制、粘贴似地将舞台表演直接搬到大银幕上,主要是为了记录戏曲名家名角儿的风采,没怎么照顾电影观众的感受。《白蛇传·情》则不同以往,从舞台版开始,几位主创就处处按照现代人的审美及偏好进行创作。电影版是根据同名粤剧舞台版改编而来,从戏曲到电影,《白蛇传·情》进行的每一项尝试,分寸感都把握得极好。我固然很喜欢《白蛇传·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完美无缺的,里面出现的疏漏我会顺带着指出来,并且在我的认知范围内给出一些意见或建议,希望舞台版(主要是今后在剧场演出的版本)及电影版(比如,官方出导演剪辑版,或者重拍、翻拍等情况)能做得更好!

每当看到一部能够产生强烈共鸣的叙事性作品,就觉得时间过得太快,结局来得太早,不愿意散场,不舍得离开。万万没想到,有那么一天,我竟被一部粤剧电影迷得神*颠倒!在各个方面的相互加持、共同作用之下,《白蛇传·情》的艺术魅力及感染力极强,能让我产生共鸣的地方不可胜数。接下来,我会逐一阐述。

电影版给人留下的最为直观的印象,就一个字——美!每一帧都像是一幅精美绝伦的中国古画,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看上一眼,瞬间沦陷。

那些水墨晕染的山,仿佛是从宋代山水画里飘出来的。无论是人物,还是建筑,放置在趋于平面的远山之前,都显得协调、舒适。一听到“西湖”“断桥”“雷峰塔”等字样,我就不禁想到南宋的画作《西湖图》。

图2雷峰塔图3西湖图

月洞门,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圆弧形过径门,一般在院墙上开设。与月洞门类似的窗户,叫月洞窗。据说,“月洞”起源于汉代,明清时期最为盛行。由于已经有人发现了宋代的建筑实物,因此片中运用“月洞”是无可指摘的。白素贞的家,精巧雅致,通过“月洞”借景,呈现出一种妙趣横生的纵深感。

图4月洞窗前品茶

画面诗情画意、美轮美奂,都离不开这些唯美的中国风元素。在负责展现美的同时,它们另有妙用。平面化的远山,取代戏曲舞台的背景。墙上的“月洞”,就仿佛是戏曲舞台本身。按照这种思路引申下去,就会发现昆仑山、金山寺门前的台阶,也是戏曲舞台在电影中的抽象呈现。影片中大量运用固定镜头,也是出于类似的考量。这是电影向戏曲妥协的部分,在保留电影质感的同时,朝着戏曲舞台上写意的方向靠拢。

图5昆仑山

在电影画面中呈现出来的美,远远不止这些。要想更深层次地挖掘、理解这种美,就不得不提一下创造这种美的理论基础——东方美学。

中国人谈论东方美学,一般是指中国的具有东方特色的美学体系。理论上,东方美学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毕竟“东方”一词指代的范围是比较宽广的,印度、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或地区均属于东方。单就《白蛇传·情》所呈现出来的美学特点而言,除了中国以外,东方美学还应包括日本、朝鲜半岛、越南、新加坡等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或地区的美学。

说到东方美学,就不得不提电影版的导演张险峰。如果没有这位优秀的导演,恐怕很难拍摄出风格如此淡雅、唯美的电影。张险峰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广告片导演,对画面和细节的要求精益求精。另外,导演本来就是学美术出身的,对色彩的运用也非常讲究。导演认为,宋代美学在中国美学体系中独树一帜,是非常特别的,讲究留白、气韵、虚实,传达一种简约、空灵、含蓄之美。

大量使用留白让画面产生一种简约美,也为摄影构图提供了灵感。有些空镜头,比如竹子、香炉、荷叶等成为拍摄主体,让整个画面看起来非常干净、简洁。竹叶飘摇、熏香缭绕、枯荷坠落,暗示时光悄然流逝,用于转场,不着痕迹。另有一处,除了具备上述作用之外,还隐隐约约透出一种缱绻缠绵的情意。上一个镜头,水中游鱼,取“鱼水之欢”之义。下一个镜头,杯中茶水,引出白素贞“茶与水是前世失散的燕侣”这一说法。两个镜头交叉淡化,配上古琴的声音,妙不可言。

图6竹叶飘摇图7熏香缭绕图8枯荷坠落

流动的气韵让画面产生一种空灵美,也能营造出特定的情绪氛围。烟水朦胧,雾气氤氲,采莲女登场,合唱《蓝蓝天,水涟涟》。画面与唱词高度匹配,看的时候,恍若置身于汉代乐府诗《江南》的意境:“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腴润的莲瓣,绰约的花姿,让我不禁想到南宋的画作《出水芙蓉图》。湖水、远山、竹林、庭院,这种流动的气韵无处不在,借以渲染喜悦、愤怒、哀愁、欢乐、悲伤、恐惧、惊惶等各种情绪。

图9一叶莲舟划过水里天图10莲图11出水芙蓉图

虚实的美妙结合让画面产生一种含蓄美,给人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三分虚七分实,或者二分虚八分实,抑或在此基础上略有增减。虚的部分,需要观众依靠自己的想象进行构建。实的部分,眼前所见,触目皆是,无须多言。在虚的部分,力求达到水墨画的写意美,就像《西湖图》一样。在实的部分,力求达到工笔画的写实美,就像《出水芙蓉图》一样。

为了达到导演对画面风格的严格要求,美术指导李金辉透露,他们对中国古代绘画进行了深入研究。唐代画家王维所作的《雪溪图》,为电影的视觉定位带来很大启发。此外,着重参考宋元时期的山水画,以及日本的传统绘画和(唐宋风格的)古代建筑。在拍摄前,美术组三易其稿,制作了幅概念设计图、多幅分镜头设计图。以概念图、分镜图为参考,置景部门搭建了10个置景空间,摄影、灯光、特效、表演、服装等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方向也都一目了然,为电影在视觉上的协调统一奠定了基础。

图12概念图示例图13分镜图示例

电影版给人留下的另一个特别直观的印象,仍旧是一个字——炫!作为一部戏曲电影,《白蛇传·情》使用特效技术的镜头占比高达90%,这是史无前例的。白蛇、青蛇、鹤、鹿,以及作为背景的远山、昆仑山、金山寺、雷峰塔等,都是通过后期特效制作出来的。

为了增强视觉冲击力,剧组邀请新西兰、澳大利亚、中国深圳三地的顶级特效团队加盟,共同制作电影中的特效镜头。这三个特效团队尤以新西兰团队最富盛名,其代表作便是大名鼎鼎的《指环王》系列。导演摒弃掉西方特效技术的表现方式,单纯借用他们在三维技术、合成技术上的优势,来实现中国传统艺术上的一些精髓的东西。

将特效进行中国化,《白蛇传·情》做得尽善尽美。仔细观看昆仑求草那一场戏,留白、气韵、虚实等东方美学特点,无处不在。

图14昆仑山

视觉冲击力最强的一场戏当属水漫金山,其特效技术带来的视觉震撼绝不输于任何一部欧美大片。水漫金山的水浪,从技术层面讲,无论是数据量,还是制作难度,都非常大。在造型上,水浪借鉴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名作《神奈川冲浪里》。在质感上,水浪加入大量雾气、水汽。最终,画面呈现出来的效果非常耐人寻味——与古代绘画相比,看起来极其真实;与《》《星际穿越》等科幻大片相比,又显得特别写意。就这样,在似朦胧与非朦胧之间,把中国泼墨、写意的美感呈现出来。

图15神奈川冲浪里图16水浪图17水浪图18图19星际穿越

值得注意的是,特效画面的配色也颇为讲究。白素贞隐身、现身,使用白色烟雾。小青隐身、现身,使用墨绿色烟雾。鹤童与鹿童隐身、现身,使用黑色烟雾(有时为白色,颇为不解;可能是初创时与定案时确立的色彩基调不同,后来忘记了统一调整)。罗汉现身、法海放大招,也都使用黑色烟雾。白素贞的白色,与鹤童、鹿童、罗汉、法海等人的黑色,在视觉上形成一种泾渭分明的对立阵势。中国有很多朝代崇尚黑色,因而使用黑色,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反面角色。黑色是先秦时代的“五正色”之一,这五种颜色分别是——青(木)、赤(火)、*(土)、白(金)、黑(水),并且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进行排列。

图20白素贞、小青现身图21罗汉现身

有一处色彩运用,让我觉得与整体画风格格不入。法海施法,比如禅杖杵地、钵盂收剑等场面,散发出来的光芒皆有一抹荧光青。

图22法海借助禅杖施法

至于法海那对黑色的“翅膀”,个人感觉用得恰到好处。与白素贞斗法的第三回合,法海陷入滔天巨浪。沉寂了一阵子之后,法海两胁生出像双翅一样的烟火。关于这对“翅膀”,导演进行了详细地解释,给出法海前世的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法海是蛤蟆精。这是民间对法海形象的一种丑化,喜剧的即视感扑面而来,不符合《白蛇传·情》具有悲剧性色彩的基调,未予采用。

另一种说法,法海是金翅鸟,这种鸟来源于佛经。我在《三昧海经》第一卷看到这样一段话:“有金翅鸟。名正音迦楼罗王。于诸鸟中快得自在。此鸟业报应食诸龙。于阎浮提日食一龙王及五百小龙。”按照佛教的说法,迦楼罗是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由于翻译的问题,不少佛经中所言之“龙”,并不是中国人所熟知的龙,而是蛇。

有一条蛇,从金翅鸟嘴里脱逃,潜入人间,变成白蛇。金翅鸟化作一只鹰,抓捕白蛇。于是,便有了第五折中的一幕,千年以前,许仙用荷花守护小白蛇,助它脱离鹰之魔爪。不过,这一桥段,我没有找到出处,只能靠想象。

《长阿含经》第十九卷有言:“以翅搏大海水。”法海扇动“翅膀”搏击水浪,在佛教典籍中找到了依据。白素贞用水攻击,法海回击的是火,取“水火相克”之义。只是白素贞的“水”,完全无法压制法海的“火”。如果纯粹按照五行生克的关系进行设计,我会想,“翅膀”应该做成*色的流沙。毕竟,土克水。我想象了一下画面效果,确实不怎么样。还是之前的效果好,烟雾像墨汁一样在水中洇散开来,先冒烟,再出火,宛若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图23以翅搏大海水

水漫金山的后果到底有多严重?在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中,发动妖孽的是小青,水漫金山的是白素贞,法海斥责她们:“孽畜,你们不知善解天意,发动妖孽,水漫金山,害死了多少无辜的百姓,你们真是罪恶滔天!”在电影《青蛇》中,法海这样怒斥白素贞和小青:“你们造成天灾,再修一千年也修不回来!”

如果说水漫金山这场戏有什么遗憾的话,我觉得是没有拍摄水灾对周围百姓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家破人亡、尸横遍野。水漫金山,蔚为壮观,声势浩大,杀伤力却极其有限。从电影画面呈现出的效果来看,水浪只是冲毁了金山寺的几座建筑,并没有造成巨大灾难。这就给人留下一种奇怪的印象:触犯天条的门槛太低,对白素贞的处罚过重。

中国“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无论是官方宣传,还是各大媒体报道,这一行字都极为醒目。我在电影院看过四场之后,才将注意力移到“全景声”三个字上。翻阅观影记录,发现没有一场是在杜比全景声影厅观看的。我想,若要体验杜比全景声的声音效果,就必须到支持这种音频技术的影厅进行观看。

6月初,嘉兴放映《白蛇传·情》的影院还有很多,仔细一看,不妙,居然没有一个场次安排在杜比全景声影厅!我又看了看上海的排片情况,零零星星有几家影院把《白蛇传·情》排在了杜比全景声影厅。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张电影票,当天去当天回。在杜比全景声影厅看过几场《白蛇传·情》之后,与其他影厅相比,感觉在声效上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尤以6月27日上午、7月18日下午、7月19日下午的三场听着最为震撼:人声、环境声、配乐等,不同类型的声音层次分明、清晰可辨,声音发出的方向感极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杜比全景声不是特别容易理解。什么是杜比全景声(DolbyAtmos)呢?这个问题我一时半会儿回答不了,很多专业术语看得我是云里雾里的。我不喜欢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为了比较形象地理解杜比全景声,就简要地介绍一下杜比全景声7.1.4扬声器的布置情况。扬声器是音箱的核心部件,后文的表述就用大家所熟知的音箱取代扬声器。我想,能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十有八九是去过电影院的。我就以影厅为例,来介绍一下音箱是如何布置的。以观众所在的位置为基准确立方位,银幕为“前”,左手边为“左”,右手边为“右”,身后为“后”。

7.1.4,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特定数量的音箱。第一个数字“7”,代表3个主音箱和4个环绕音箱;3个主音箱,按照左、中、右的顺序依次排列、安放在银幕后面的支架上,我们能听到的对白、配乐和特殊效果等声音,大部分是从这3个主音箱发出来的;4个环绕音箱,按照左前、左后、右前、右后4个方位,挂在影厅的墙壁上,最主要的作用是营造逼真的空间感,提供环境音效。第二个数字“1”,代表1个低音音箱,一般放置在银幕中间背后的地面上,可以发出超强的低音,为电影——尤其是动作电影——增加力量。第三个数字“4”,代表4个顶部音箱,按照左前、左后、右前、右后4个方位,安装在影厅的天花板上。在此基础上加以延伸,如果在特别大的影厅,每一个数字可以代表一组音箱,每一组可以包含若干数量的音箱。多数情况下,电影院的环绕音箱、顶部音箱都是非常小巧的,而主音箱、低音音箱却都是一个个的庞然大物,比一般的成年人还要高大许多。

由于杜比全景声兼容标准的7.1声道,如果不充分利用顶部音箱,单就观众体验到的声音效果而言,杜比全景声影厅与支持7.1声道的普通影厅相比,两者的区别似乎不是很大。看数字“7.1”就知道,相较于杜比全景声,7.1声道只是少了4个顶部音箱而已。不过,杜比全景声有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就是对声音的创作者非常友好。

对于创作者而言,杜比全景声将不同类型的声音看作一个个声音对象。在第一折开头,有一只鸟从左到右飞越银幕,就可以把鸟扇动翅膀的声音看作一个声音对象。与银幕的左、中、右三个区域相对应,这个声音对象又可以切分为三个(或更多)小的声音对象:鸟的位置在银幕左侧三分之一的区域时,为第一个声音对象打上标记,告诉音频系统,声音在左侧的主音箱发出;鸟的位置在银幕中间三分之一的区域时,为第二个声音对象打上标记,告诉音频系统,声音在中间的主音箱发出;鸟的位置在银幕右侧三分之一的区域时,为第三个声音对象打上标记,告诉音频系统,声音在右侧的主音箱发出。如此一来,观众听到的声音,就是从左侧主音箱经由中间主音箱流动到右侧主音箱的。感觉最为明显的就是人物的对白:人物在画面左侧,声音从左侧主音箱发出;人物在画面中间,声音从中间主音箱发出;人物在画面右侧,声音从右侧主音箱发出。

对于计算机而言,无论是视频,还是音频,本质上都是一堆一堆的数据。我做过几年Web前端开发,觉得杜比全景声中的“声音对象”,与计算机编程语言中的对象颇为相似。与7.1声道不同,杜比全景声的声音创作有点儿像面向对象编程——模块化、低耦合,增、删、改都极为便利。创作者只须专注于声音对象的创作,而不必关心声音是从哪个声道发出的。想让声音从特定的音箱发出,只要为声音对象打个标记就行了。

有一处声音的处理,我始终记忆犹新、印象深刻。白素贞与法海斗法的第三个回合,水浪夹带着猛兽嘶吼的声音向法海直扑过来。虽然我不清楚那是什么动物发出的声音,但是我仍会不由自主地把它联想成一条巨蟒。水浪吞没法海,就仿佛看到了大蟒蛇将法海一口吞入腹中。声音中夹杂着愤怒与怨恨,听起来惊心动魄!

图24怒浪

当然,《白蛇传·情》在声音上所下的功夫远不止于此,还有曲、乐、唱、念等,后文将在相应的部分予以详述。

舞台版、电影版的音乐均由作曲家陈挥之进行编创,在保留传统的、较好的粤剧唱腔的同时,又写了一些与粤剧唱腔有关的新音乐进去。

与舞台版相比,电影版做了一些调整。在舞台版中,很多唱段咿咿呀呀一个字唱半天,电影版删减了一些这样的唱段,使得影片的节奏明显加快,也迎合了现代人喜欢快节奏的观影习惯。

《蓝蓝天,水涟涟》是根据广东传统粤语儿歌《月光光》改编而来,将民谣与粤剧唱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由于改动很大,即使现在来听《月光光》,我依然无法将它与《蓝蓝天,水涟涟》联系起来。整首乐曲改得非常玄妙,让简单的旋律释放出非同寻常的魔力,直听得我如痴如醉。

图25蓝蓝天,水涟涟

此外,像《圆我的愿》《趁好天时》《谁的思念》这样的一些唱段,听起来像是加入粤剧唱腔的古风歌曲,非常时尚、新潮。

锣鼓是戏曲的一个标志性元素,然而在电影版中,锣鼓的运用明显减少,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才使用,转而采用大量的西洋乐器、电子乐器。

许仙昏死,复活的许仙在竹林彷徨,法海打退白素贞,这些段落都有德式竖笛出现。这种乐器声音柔和,当人声、环境声出现的时候,不至于被乐器的声音掩盖。

白素贞与罗汉对打,剑脱手的一瞬间,响起了大提琴的声音。罗汉用棍子拦阻白素贞,白素贞拼命地向前挣扎着靠近许仙。悲伤的旋律搭配大提琴的哀怨色彩,与白素贞的外在动作、内在情绪相互映衬。尽管很多观众未必能清晰地感觉到大提琴的色彩,但在这种情绪的冲击之下,不少人是会落泪的。白素贞的扮演者曾小敏表示,她每次看到这一段也都不禁潸然泪下。

图26白素贞挣扎着靠近许仙

法海每次出现,低音提琴如影随形,搭配金属打击乐、木制打击乐,营造出一种威武、霸气、神圣、庄严之感。

《圆我的愿》用了不止三种电子音乐合成器,明显能听到钢琴的音色,为唱段营造缥缈、空灵的感觉增色不少。白素贞、小青怒上金山寺,干脆只保留低频合成器的声音,但制造出来的紧张感,效果还是很好的。

白素贞与小青在礁石上现身,小青挥舞双剑幻化“万剑”,这些地方都有唢呐声出现。唢呐一响,仿佛能看到大蟒蛇张开血盆大口朝着法海怒吼、咆哮,预示着白素贞、小青被彻底激怒了,要准备放大招。

神奇的是,无论是管乐器、弦乐器,还是电子乐器,融在前后民乐的配器当中,创造出来的情绪,听起来没有丝毫的违和感。将西洋乐器、电子乐器进行中国化,这个创新,非常高明。

类似的尝试,确实有人曾经做过。就拿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来说吧,小提琴虽是西洋乐器,但是《梁祝》的主题、旋律、感情色彩、演奏技法全是中国所独有的。正因如此,没有人会觉得《梁祝》是西洋音乐,毕竟内核是中国的,小提琴只是表达这种情绪的一个工具而已。有《梁祝》珠玉在前,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创新及创作的灵感。

看过粤剧的发展简史,我才知道,早在一百年前,粤剧就已经吸收、融合了小提琴、大提琴、萨克斯风等西洋乐器。老一辈的粤剧艺术家一直都在创新,粤剧的听众对粤剧的创新有很大的包容性,也进一步激发了新一代粤剧艺术家的创新及创作的热情。

白蛇的故事,编剧莫非十四年念念不忘,仅仅花了七个晚上就写出了《白蛇传·情》的剧本。闻者无不惊叹、佩服!无论是唱词,还是念白,都大量引用古代典故、化用古诗文,遣词造句皆有浓郁的中国古典韵味。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想写出这样出色的剧本,恐怕是天方夜谭!

先来欣赏第一折中的一段唱词《趁好天时》:

趁好天时,山清水旎,月照西湖,散点寒微。

与心上人,碧漆红艃,灯笼底下,弄髻描眉。

对品香茗,两情相寄,烟水朦胧,落花菲菲。

巫山云雨,思之寤寐,只羡鸳鸯,不羡仙姬。

图27白素贞、小青登场

这段唱词,四字一个短句,四个短句形成一个长句,四个长句组成全词,非常工整。每个长句的最后一字“微”“眉”“菲”都是押韵的,至于“姬”嘛,听粤语唱腔仿佛是同一个韵。

第一个长句,写景。前两个短句,写白天的景色;后两个短句,写夜晚的景色。“山清水旎”这一短句,一个“旎”字当作一个词“旖旎(yǐnǐ)”来用,表“柔和美好”之义,特别新奇、美妙。“散点寒微”这一短句,交代时令,结合“山清水旎”“落花菲菲”等短句,可以看出“趁好天时”大约是春天“乍暖还寒时候”。

“散点寒微”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结合前面一个短句,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月亮照射西湖,驱散了点点寒意;也有人认为,月亮照射西湖,散落了点点寒意。个人觉得两种说法都能解释得通:如果按照白素贞此刻的心情来解读,前者比较准确,毕竟好心情驱散寒意的能力,可比月亮强多了;如果按照气象规律来解读,后者比较合理,一般情况下,夜晚的温度比白天低。

第二个长句,叙事。前两个短句,写白天的事情;后两个短句,写夜晚的事情。在时间上,依次呼应第一个长句的两个短句。“碧漆红艃”,有的版本作“碧漆红鲤”,两者都能说得通,大约是“泛舟湖上,赏鱼、赏山水”之义;“碧漆”代指船,“红艃”也是船,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西湖上漫游的船只,有绿色的,也有红色的;还有一说,“碧漆”指的是绿水,与“红艃”(或“红鲤”)相映成趣。“弄髻描眉”四字用得极妙:第一层含义,化用《汉书·张敞传》“张敞画眉”的典故,用来比喻伉俪情深;第二层含义,古人常把女子对容貌的修饰,比喻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可以看出白素贞对自己的爱人具有很高的寄望。

“灯笼底下,弄髻描眉”两个短句,单独看,非常美妙,合起来看,就有点让人费解了:“大晚上的,不去睡觉,梳理发髻、描眉画眼,这是要做什么呢?”想了半天,似乎可以理解。比方说,元宵佳节,夫妻二人外出赏灯,出门之前,可不就得好好梳妆打扮一下么?想到此处,突然有一种被狂虐的感觉:“哎呀,真甜啊!这白素贞也真是的,还没找到丈夫,就开始想着如何秀恩爱了。”不过,谁规定“灯笼底下”发生的事情一定要在晚上呢?白天没有点亮的灯笼,也是可以的嘛。嘻嘻。

第三个长句,有写事的,也有写景的。前两个短句,写事;后两个短句,写景。“对品香茗,两情相寄”寓意夫妻恩爱,之后两人一起品茶时,白素贞对许仙说:“茶与水是前世失散的燕侣,今生遇见便是彼此的知心人。”这两个短句,既与白素贞有关“燕侣”的说法相呼应,又暗示了白素贞与许仙的情缘。还有,白素贞喜欢的东西,她希望自己的爱人也能喜欢,大有寻找志同道合的伴侣之意。

最令人困惑的一个短句是“落花菲菲”。一想到“流水落花春去也”“花自飘零水自流”“花谢花飞飞满天”等与落花相关的句子,难免会有一些伤感。如果是林黛玉见到“落花菲菲”,想必已经哭成个泪人儿了。白素贞却一反常态,开心得不得了,或许是蛇精的脑回路与众不同吧。这也恰恰说明了一点:白素贞初涉凡尘,心花怒放,觉得人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第四个长句,言志。“巫山云雨”源自楚辞《高唐赋》,“思之寤寐”化用《诗经》之语,一者浪漫,一者朴实,表达的是白素贞对男欢女爱、两情相依的向往之情。“只羡鸳鸯,不羡仙姬”两个短句,从唐诗“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化用而来,其用意不言自明。前面铺垫了那么多,在这里直抒胸臆。

实际上,《趁好天时》中描述事情并没有发生,全是白素贞对爱人的幻想,对爱情的憧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遐思。从这段唱词可以看出,白素贞不是一个俗人,她期望的约会活动、生活方式都是非常高雅的。白素贞理想中的爱人是什么样子呢?虽然她没有明确说出来,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一斑——大概是一个品德高尚、用情专一、举止得体、温文尔雅、善解风情的读书人。“碧漆红艃”“弄髻描眉”“对品香茗”……一想到这些,白素贞就心生甜蜜,暗自欢喜,非常符合她初恋的心态与初入凡间的心境。

接着来看许仙初登场时吟唱的一首艳情诗《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全诗如下: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图28许仙登场

编剧借用这首诗,在疑梦疑真、亦梦亦真之间,道出了许仙心目中的爱人形象。虽然许仙已经忘却前尘往事,但是他依稀能感应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那么一个与他惺惺相惜的人,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寻找他。许仙呢,也在等待那个人出现。此番情形,可借用李商隐的一个千古名句来形容,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最后两句引用“刘阮遇仙”的典故,表达了许仙对美好姻缘的向往之情。同时,这两句诗就像《红楼梦》中的判诗、判词一样,暗示了白素贞、许仙的结局。那“蓬山一万重”,就像白素贞与许仙之间隔着雷峰塔一样。

无论是舞台版,还是电影版,“刘郎已恨蓬山远”都换成了“刘郎还恨蓬山远”,不清楚是何缘故,可能是出于唱腔及韵律上的考虑吧。在南方卫视版中,这首诗完全是通过念白呈现出来的,之后的版本改为了前两句念白、后六句唱的形式。

再来品读白素贞与许仙对唱的一段唱词:

(白)我愿修炼千年,在西湖断桥边。

(白)举一把伞,等来那书生名唤(名唤)许仙。

(许)我修得前世缘,在西湖断桥边。

(许)徘徊烟雨中,遇见那女子叫白素贞。

(白)这一刻的心弦,似雨丝缠绵。

(许)看她羞得低首,像月下睡莲。

(白)也许这就是缘,(许)也许这就是情。

(白)只想此后有他,(许)梦想此后有她,(合)伴我岁月无边。

(白)月白风清时,(许)情温语软。

(合)彼此凝望的双眼,一花一树,一枝一蔓。

(合)彼此紧贴的心,一波一脉,一涟一漪。

(合)纵过千年,风景(啊风景啊)依然。

这一段唱词,既错落有致,又非常工整,读起来颇有现代诗的感觉。这一段唱词,人物的情感逐步推进,写得非常有层次感。断桥相遇,一见钟情,直接进入两人的内心世界。唱词配上具象的画面,观众能够直观地看见:这一刻,白素贞在想什么,许仙在想什么,他们各自的感觉是什么。

前四个长句写白素贞与许仙相遇时的情形。第五、六个长句写两人相遇时他们各自的感受。第七个长句强调“缘”“情”二字,是对前面六句的阶段性总结。第八个长句点明两人相伴终生的愿望。第九个长句道出了他们憧憬的二人世界。第十、十一个长句将彼此眼中、心底的柔情外化成“一花一树,一枝一蔓”“一波一脉,一涟一漪”等具体事物。第十二个长句写两人希望这种心动的感觉、这样美好的时刻能够延续千年。

图29一花一树,一枝一蔓

白素贞“只想此后有他”,是对《趁好天时》中“只羡鸳鸯,不羡仙姬”的回应。许仙“梦想此后有她”,是对《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里“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的回应。有彼此的知心人“伴我岁月无边”,他们仍嫌不够,还期盼着“纵过千年,风景依然”。

两人在西湖断桥相遇,本质上是白素贞故意制造的偶遇。在他们四目相对的那一刻,许仙的表现非常坦诚,毫不掩饰自己刹那间的心动。在感情的起步阶段,他们是对等的。白素贞唱《趁好天时》,有她对心上人的幻想。许仙吟唱《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有他对意中人的想象。当脑海中爱人的模糊轮廓与眼前的真实形象重叠,并且高度吻合的时候,一瞬间便迸发出爱情的火花。白素贞与许仙对唱《我愿修炼千年》《我修得前世缘》,正是基于这样的心境。经过层层铺垫,我们能隐约感觉到,他们的一见钟情不是毫无缘由的,而是有着合乎情理的发展脉络。

《趁好天时》《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我愿修炼千年》《我修得前世缘》,这几段唱词的编排,层层递进,逻辑分明,既可以单独拿出来欣赏,也可以当作一个整体看待,值得细细品味。《白蛇传·情》中这样的唱词极多,由于篇幅所限,只能简单举几个例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品读,非常有趣。

除了删减部分,电影版与舞台版大致相同。

有关白蛇传的文字作品,我读得极其有限,很多东西不敢妄下论断,只谈粗浅看法。等有一天,积累得足够多了,再予以详细论述。

白蛇传,流传至今,家喻户晓,很早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早期的白蛇传与现在广为人知的故事相去甚远。

唐代传奇集《博异志》中有一篇小说《李*》,宋代有一个话本《西湖三塔记》,里面都有记载白蛇的故事。只是在这些故事里,没有美好的爱情,只有害人的妖孽。在《李*》中,女主人公是“白衣之姝”,男主人公是李*,还提了一句“青服老女郎”。在《西湖三塔记》中,女主人公是“白衣妇人”,男主人公叫奚宣赞,收服三个妖怪的是奚宣赞的叔叔奚真人。唐宋时期的白蛇,大约二分人、八分妖。

图30西湖三塔之一图31西湖三塔

在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白蛇传的故事初步定型。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出自《警世通言》,它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后来的大多数版本,无论怎样演变,都少不了白、许、青、法四个人物。《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李*》和《西湖三塔记》的影响。这时候的白蛇,大约五分人、五分妖。

多数像我这样的人,都是通过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了解白蛇传的。看过电视剧之后,回头再读《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难免会有一种三观尽毁的感觉。

白娘子是一条修炼千年的大蟒蛇,没有名字,就叫白娘子。她是一个谎话连篇的妙龄寡妇,追求许不是为了报恩,而是见色起意。白娘子盗取官银、衣物、扇子等东西,害得许背井离乡,吃了两回官司。一见情势不妙,白娘子就抛下许,撒腿就跑。受到白蛇惊吓的人,不是许,而是李员外。如果许不与她相好,白娘子就拿全城百姓的性命来吓唬他、威胁他。

白娘子爱慕的人不叫许仙,而是许宣,与“奚宣赞”前两个字的发音多多少少有些相近。许宣胆小、懦弱、自私、薄情,与他姐姐、姐夫一样,是一个市井小人。许宣吃了两回官司,均是不打自招,直接就把白娘子供了出来,并且立即与她撇清关系。许宣贪恋美色,对白娘子哪有什么爱啊,只是馋她的身子。白娘子恐吓过许宣,但确实没有害过人。许宣惊惧,用法海给他的钵盂收了白娘子。没错,是许宣帮法海收了白娘子。说这是爱情,谁能相信,谁敢相信?!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里没有小青,只有青青。白娘子与青青不是情同姐妹,而是主仆关系。青青不是青蛇,而是一条修炼千年的青鱼。青青的性别,冯梦龙没有明确提及。不过,在某些版本中,小青是男的。

法海是唯一的正面角色。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收服白、青二妖的人换成了和尚,道士反而成了小丑一般的存在。

图32天降雷峰塔

以《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底本,历经清代、民国直至今日,无数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人,根据个人偏好、时代风貌、社会审美、理想与寄托进行二次创作。

在古代,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冯梦龙的笔下,白娘子大胆追求心中所爱,满足了那个时代对婚姻自由的向往。然而这并不是《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本旨,它意在警醒世人:切勿贪恋美色,否则作茧自缚。白娘子因为贪色,永镇雷峰塔。许宣因为贪色,历经两次牢狱之灾,甚至险些跳湖自杀。

到了清代,着重渲染白娘子、许宣的爱情故事。大概是反对封建礼教之故,不断地对白娘子、许宣加以美化,对法海进行黑化,催生出端午、盗草、水斗、祭塔等诸多桥段。在陈遇乾所作的弹词作品《义妖传》中,就已经出现了“素贞”“许仙”等名字。这时候的白蛇,大约七分人、三分妖。

到了民国时期,白娘子的名字是白素贞基本确定下来,文学作品中也开始大量出现许仙取代许宣的现象。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诸多影视作品的演绎与普及,白素贞、许仙、小青、法海四个人物形象逐渐深入人心。这时候的白蛇,大约八分人、二分妖。在《白蛇传·情》中,白素贞大约九分像人、一分像妖,她的言谈举止完全遵从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

经过数百年的沉淀与打磨,白蛇传逐渐演变成了大众所熟知的样子。可以这么说,白蛇传的发展史,记录了白蛇从妖蜕变为人的过程。

时代不同,主题不同:不要贪恋美色、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反抗强权、以弱胜强、女性主义、自我意识、道、佛、欲……也有人将白、许、青、法四个人物解读为人的性格的四个方面,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里都住着这样四个人物,会在不同的时机出现。甚至有一些观众表示,如果身边有小青这样的妹妹,还要什么许仙啊?特意将于谦的著名诗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改为“要留青白在人间”进行调侃。竟然真有这么一部动画电影,把这种感觉给拍了出来。我只是坐在电影院里,安静地看了一遍,不置可否。

同样一个故事,同样是白、许、青、法四个人物,每个时代赋予的内涵、给出的解读、给予的诠释,千差万别,各具特色。

白蛇传·情,多加一个“情”字,有多重用意:其一,念作“白蛇传点情”,点点滴滴皆是情;其二,突出“情”,强调“情”;其三,可以理解为“白蛇·传情”,与眉目传情的含义类似;其四,从片名上,与众多版本的白蛇传区分开来,《新白娘子传奇》是电视剧,《青蛇》是电影,《白蛇传·情》是粤剧。

与传统版相比,《白蛇传·情》无论是在唱腔上,还是在剧情上,都有大幅改动。唱腔部分,后面详谈。在剧情上,《白蛇传·情》对传统版进行提炼、精简,删减诸多枝蔓情节,聚焦于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故事,让结构更加紧凑。比如,白素贞、许仙从相遇到相恋,将游湖、借伞、还伞等情节浓缩为一刹那间的“钟情”,仕林祭塔则直接删掉了。

不仅如此,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还能起到划分段落结构的作用。舞台版的结构是——序幕:忆情;第一场:钟情;第二场:惊情;第三场:求情;第四场:伤情;第五场:续情;尾声:未了情。编排《白蛇传·情》的时候,编剧根本就不是用传统戏曲的结构,而是用民族音乐化的歌舞剧的结构去呈现的。

电影版继承了舞台版的结构,只是将划分结构的单位从“场”换成了“折”,并且去掉了每一折的标题名。这种改变是值得理解的,也是比较合理的。舞台版的布景相对简单,一个场景可以容纳很多戏份。电影版则大不一样,一折可以包含很多个场景。在内容上亦略有调整,由于舞台版每一场的标题名不足以概括电影版每一折的内容,故而电影版去掉了“折”的标题名。如果没有看过舞台版,看到电影片名多了一个“·”和一个“情”,难免会产生一种如堕云雾之感。在画面的呈现上,电影版对春夏秋冬的季节感知更为强烈。根据上下文推测,我觉得编剧最初的意图可能是这样的——序,春;第一折,春;第二折,夏;第三折,夏、秋;第四折,秋末冬初;第五折,冬;尾声,春。春夏秋冬又一春,表面上看是季节更迭,实则暗示生命轮回。

在对季节这一话题进行详细讨论之前,先来说一句题外话:莲与睡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植物。莲,也叫荷或芙蓉,为了避免混淆,后文皆用荷花代指莲花。为了更加直观地区分荷花、睡莲,我特意从相似的角度拍摄了两张照片——一张是荷花,一张是睡莲。仔细观察花蕊、花瓣、叶片等部位,二者的区别,一目了然。至于颜色嘛,可以多种多样。在《我修得前世缘》中,许仙有一句唱词:“看她羞得低首,像月下睡莲。”唱词里说的是睡莲,画面上出现的却是荷花。不过,唱词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是“月光下沉睡的莲”。尽管如此,依然存在歧义。还有,少年许仙救小白蛇的时候,手中捧着的荷花,看起来像是用现代杂交技术培育出来的品种。

图33荷花图34睡莲

按照季节进行结构性编排,前面介绍的是理想中的状态。实际上,无论是舞台版,还是电影版,对春夏两个季节的处理都是非常混乱的:看舞台版,感觉没有那么强烈,毕竟写意的成分多一些;看电影版,就完全不同了,真实的画风会迫使我不停地进行深入思考。

在序中,《圆我的愿》有一句唱词:“伞下羞得嫣然,是六月莲。”这句唱词至关重要,按照剧作设定,莲是六月开花的。六月是什么时候呢?毫无疑问,是夏天。在第一折中,白素贞有一句念白:“春色潋滟,正是人间好时节。”白素贞还有一句唱词:“清明一霎雨霏霏,邂逅于莲前。”这两句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春色”“清明”显然都是春天。春天与夏天、清明与荷花,在同一个时空出现,这不是自相矛盾么?我看过很多版本的白蛇传,白素贞、许仙两人都是清明时节相遇的,这个时候的西湖恐怕连荷叶都没有长出来吧。冬天来临的时候,荷叶不也枯萎了吗?春天不遵循现实逻辑,冬天却又严守现实逻辑,看得我一头雾水。

在第五折中,许仙有一段唱词:“春游湖雨中行,夏赏莲沐花氛,秋品茗将闲夜斟,冬暖手吻香鬓。”我觉得,编剧最初写这四句词,应该与之前春夏秋冬发生的事情遥相呼应。“春游湖雨中行”呼应“春色潋滟”“清明”时节,这就说得再明显不过了:白素贞、许仙断桥相遇本来就是发生在春天。有基于此,我大胆地进行下一步推测:序和尾声,本意是想拍成春天的;在序中,白素贞初入凡间;在尾声里,白素贞重获新生;序和尾声中的内容,皆与春天的寓意密切相关。最终把春天拍成了夏天,这能怪谁呢?要怪只能怪荷花太美丽,只能怪荷花是佛陀之花,令几位主创*牵梦绕、无法割舍。如果非要在春天运用荷花这一元素,最好像电影《青蛇》那样,点明景物尤其是春天的景物,都是用法术变出来的。如此一来,春夏都有荷花开放,就能自圆其说了。

留意“秋品茗将闲夜斟”这一句,无意间发现另一个自相矛盾的时序。在第二折中,白素贞与许仙“品茗”一事发生在端午节。端午节在夏天,明明是“夏品茗”,怎么就变成了秋呢?不过,这个问题不大,喝茶嘛,什么时候都能喝。既然已经展示了夏天的场景,“秋品茗”可以自行脑补。

端午节的月亮真圆啊!我不否认圆月看上去很美,但它圆得不合常理,农历五月初五的月亮还是月牙形呢。白素贞、许仙新婚之夜的圆月能够说得通,清明节相遇,可以准备个十天半月再结婚嘛。但是,白素贞、许仙同饮雄*酒,许仙受惊吓而死,在这些地方中出现满月,明显是纰漏。

尽管电影画面只让我感觉到夏、秋、冬三个季节,但是在色彩的运用上、情绪的渲染上、氛围的营造上,每个场景都非常贴合相应的季节,用得恰如其分。

扯远了,回归正题。有了“情”,就有了剧本结构,就有了故事框架。再根据“情”进行延展、发挥,进行创新、创造。白素贞、许仙、小青、法海这四个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更加丰满,更加真实可信,更加逻辑自洽。没有脸谱化的好人与坏人,每个人都心存善念,只是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去维护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东西。所有人的出发点都不是恶意的,都是期望能够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造成悲剧性的结局,皆因人物的性格与所秉持的信念迥然不同。

白素贞与许仙的前缘,电影版处理得非常简单,舞台版更简单,此处只说电影版。许仙看看地上的小白蛇,又看看天上的鹰,从花篮中小心翼翼地捧出荷花,放在小白蛇面前。小白蛇钻进荷花。许仙把荷花放入花篮,带到湖边,取出荷花置于湖面。小白蛇钻出荷花,游入湖水中。由于没有拍摄鹰追逐小白蛇的场面,在看第一遍时,我甚至没有注意到鹰的存在,自然无法联想到许仙是白素贞的救命恩人,故而,对白素贞续情、报恩的缘由迷惑不解。

图35白素贞

在电影院看过那么多遍《白蛇传·情》,迫不及待地想弄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按照剧情设定,白素贞、许仙初次相见,大约是在汉代。从许仙救白素贞的那一刻起,白素贞报答许仙救命之恩的执念,就已在心里生根发芽。

我有一个很大的疑惑:白素贞为什么偏偏要修炼千年,而不是在可以幻化人形的时候就直接入世报恩呢?修炼百年直接入世,不是能更早地见到救命恩人吗?小青百年道行都能变成人,白素贞自然也能做到。无论是舞台版,还是电影版,都不能帮我解开疑惑。白素贞说过一句话:“小青,你我此番人间一回,若能如愿,也不枉我为此修炼千年。”这句话虽有暗示,但太过笼统,没有明确交代白素贞修炼千年的真实意图——白素贞到底在担心什么,顾忌什么?小青问白素贞:“你我是蛇儿,又怎能与凡人一起呢?”白素贞先唱了一段《趁好天时》让小青细品,接着又说:“至真至美至善,莫过于情之所至,携手一心一世人。”

我觉得白素贞答非所问,没有说到问题的重点,既没有正面回答小青的疑问,也没有解开我心中的疑惑:“蛇与人是两个不同的物种,怎么能够在一起呢?”如果让我替白素贞回答小青的疑问,我会着重说以下几点:一是修炼法术,有能力应对多管闲事且法力不是特别高深的道士、和尚;二是学习人道,做一个贤妻良母,不给卫道者留下把柄;三是清除体内蛇*,如若不然,妄自与凡人结为夫妻,凡人必死无疑;四是脱胎换骨,除了在特殊情况下会显露原形之外,完全就是一个可以生儿育女的正常人。这些才是导致白素贞不得不修炼千年的根本原因。她最害怕的正是后面两点:“总不能在新婚之夜就把爱人*死吧?总不能为自己的相公生个怪物吧?”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哪里是来报恩的呀?分明是在搞事情!

对于“触犯天条”一事,不同的作品给出的标准不一样。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白娘子对法海说:“不想遇着许宣,春心荡漾,按纳不住,一时冒犯天条,却不曾杀生害命。”在电影《青蛇》中,法海对白素贞说:“你明知道我无凡俗之情,妖跟人也不应该有凡俗之念,你已经犯了天条。”由此可见,在冯梦龙的小说与徐克的电影中,妄自与凡人通婚,就已经触犯天条了。在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与电影《白蛇传·情》中,触犯天条只是因为水漫金山造成天灾。

关于结局,传统版是法海请来天兵天将,把白素贞收入金钵,永镇雷峰塔,直到“塔倒水干”,方能出塔。《白蛇传·情》则不同,白素贞是自愿走入雷峰塔的。对于佛祖的处置,她坦然接受,不推诿,不逃避。该承担的罪责不推诿,该遭受的惩罚不逃避。不用法海追捕,她自己愿意走进雷峰塔,等待修炼成人、从容出塔的那一刻。那是解脱的一刻,那是自由的一刻,那是如愿的一刻。为此,我愿……

我愿,白素贞的内心是多么地坚定、决绝!为与许仙结缘,我愿放弃仙道。为救许仙,我愿冒死闯入昆仑险地。为救许仙,我愿与罗汉硬打硬拼,我愿与法海斗个你死我活,我愿水漫金山,即使因此触犯天条,也毫无怨言、在所不惜。为与许仙续缘,我愿“塔里再困千年”。只要上天给我重新来过的机会,我愿!白素贞的思想是多么地前卫,自我意识是多么地强烈!如此痴心、痴情,看得我不禁泪如雨下。(“好想娶个这样的媳妇!”“喂,醒醒!”“别吵!刚牵上手。”)

修炼成人,真的可以吗?虽然我相信佛祖不会欺骗白素贞,但是编剧会不会欺骗白素贞就很难说了。毕竟,“或可成人”中的这个“或”字,不确定性实在太大了。想到此处,顿觉一种彻骨的寒意袭笼全身。唉,替白素贞一哭!

要想理解许仙,必须牢记一点:许仙是一个凡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一个凡人,只有喜没有悲,只有勇没有恐,那是异想天开。

图36许仙

许仙第一个为人诟病的行为是劝酒。

劝第一杯酒。端午节嘛,家家户户都这样,没什么可指责的。许仙劝白素贞饮雄*酒,没有抱着怀疑、试探她是蛇妖的心态。没有人从中作梗,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与传统版、南方卫视版及其他一些版本相比,饮雄*酒也从有意变成了无心。

劝第二杯酒。白素贞告诉许仙,自己有孕在身,不能再饮。许仙得知,喜不自胜:“如此说更应再饮一杯。”看到这里,我的第一反应是,恨不得把许仙揪出来打一顿、骂一通:“你媳妇怀孕了,你不知道吗?你还劝她喝酒,你的脑子是进水了,还是被驴踢了?傻叉!”实际上,在岭南戏曲版、央视直播版、DVD版等多个舞台版本中,劝这一杯酒时,许仙说过一句至关重要的话:“此杯驱邪安胎,为我们的孩儿祝祷。”可惜啊,电影版改成了“此杯为我们的孩儿祝祷,愿他喜乐平安”,没有点明雄*酒“驱邪安胎”的功效,让人看得一头雾水,还以为许仙脑子有病呢!

劝第三杯酒。看到这里,不好意思,我没忍住,不厚道地笑了。这个时候,很多人讨厌许仙,是因为我们的现代观念在作怪——在我们这个时代,怀孕是不能喝酒的。不得不说,不同的时代隔阂还是挺大的。宋代的酒大部分都是米酒,一般不会超过十度。雄*酒是一种养生药酒,劝饮此酒表达的是对亲人的关爱与呵护。

大概是白素贞这个角色的代入感太强了,以至于大部分情况下,观众都是站在白素贞的角度来看待当下发生的事情,从而忽略了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白素贞不坦诚。两人初见的时候,白素贞说不说自己是蛇妖没有任何关系,毕竟与许仙能不能成为夫妻还是另一回事呢。可是,真的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白素贞还不交代清楚,就是白素贞不对了。白素贞,你个骗子!夫妻之间要坦诚相待,白素贞是蛇妖,就明明白白地告诉许仙自己是蛇妖:“你愿意娶,我就嫁;你不愿意娶,拉倒呗。”如果白素贞真是这样的性格,恐怕也就没有下文了。

许仙第二个为人诟病的行为是弃家。

许仙看见一条白蛇盘踞在床,当场昏死过去。醒来之后,心头疑云难以消除,开始怀疑他娘子是蛇妖。他在竹林徘徊,遇到法海。法海的话证实了他的猜疑。法海警示许仙:“(白素贞)虽未有害你之心,他日定会祸及人间!”许仙听到“祸及人间”四字,大为惊骇,不知如何是好,请求法海指点迷津。法海告诉他:“你要断孽缘,忘前尘,依佛门,方可历劫。”许仙犹豫不决,深知白素贞对他情深意重,不忍心就这样抛下她不管。从许仙的迟疑中可以看出,他对白素贞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与白素贞结婚后,许仙尽到了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并且对白素贞礼敬有加、心怀感激。

许仙是善良的,如果因为一己之爱带来什么后果,自己能够独立承担也是可以的。可是,如果因此祸害到同类,就全然无法承受了。一开始,许仙觉得只要自己撂开手,就能让白素贞彻底死心、就此离去。此后,人走人道,妖步妖途,互不相扰。从某种意义上说,许仙的背弃算是回应了白素贞的欺瞒,两人都有不对的地方,本质上是两人互不相欠。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回过头来再看小青打许仙的那一巴掌,或许就不会觉得那么大快人心了。实际上,许仙是很冤的。

许仙万万没想到,白素贞竟然能爱他爱到不顾一切的地步。在金山寺佛殿,白素贞与罗汉对打,许仙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此时,许仙的内心是无比感动的,他在反省,他有悔悟:“既然娘子这样爱我,我也应该这样爱她。”从惊惧到感动,再到一如最初的深爱,这种转变符合凡人的逻辑思维。明明知道白素贞是蛇妖,还愿意去爱她,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更能体现出许仙的至情至性。

只可惜,许仙很多有价值的戏份没有拍出来,以至于大多数观众无法真切地感受到许仙对白素贞的爱。如果能感受到,也就不会骂他是“渣男”了。说许仙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对薄弱,不是毫无缘由的。针对这一点,我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其一,许仙想要冲破法阵,撞得头破血流,回应白素贞求取灵芝仙草时流下的一滴血。许仙用差点儿撞死回应白素贞险些命丧昆仑,算是旗鼓相当吧?!类似的情节,舞台版是有的,电影版删掉了,着实可惜。

其二,许仙过奈何桥,为了保留前世的记忆,拒绝喝孟婆汤,即使受尽折磨,也决不妥协。过奈何桥,如果不饮孟婆汤,就必须跳进忘川河,再等千年方可投胎。忘川河里,尽是孤*野*,虫蛇满布,河水呈血*色,腥臭难闻。在忘川河中,*魄不但要遭受厉*侵扰,而且还要忍受虫蛇撕咬。在这里待上一天都无比艰难,更何况是一千年呢?万一支撑不住,*飞魄散,那将是万劫不复!许仙用万劫不复回应白素贞水漫金山,够分量了吧?!

可是,如果按照这样的设定演绎下去的话,许仙不管几生几世都一直守望在雷峰塔前,如镜花水月,似梦幻泡影,是不可能实现的。白素贞步入雷峰塔时,许仙按照20岁算(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许宣22岁),这一年记作雷峰1年。雷峰80年,许仙岁,寿终正寝,*魄步上奈何桥时,拒饮孟婆汤,跳入忘川河。雷峰0年,白素贞出塔。雷峰年,许仙*魄爬出忘川河,投胎转世。雷峰1年,许仙20岁。这就说,白素贞走出雷峰塔,必须等待至少80年的时间,才能在人间见到许仙。注意,在雷峰塔修炼千年之后,白素贞极有可能已经变成了一个凡人。许仙长大成人的时候,白素贞很可能早已不在人世了。千年誓愿,千年守望,到头来终究还是一场空!真是不可细想,细思极恐!悲剧啊!

当然,以上纯粹是个人想法。经过这样大幅调整,相信许仙这个人物能够真正立起来,成为众多女孩子心目中理想的恋人形象,结尾也不至于显得过于仓促、草草了事。作为一个凡人,将一个凡人可以做到的一切发挥到极致。与白素贞相比,许仙毫不逊色,甚至还多出了几分独特的光彩。

与舞台版相比,电影版许仙的形象略有转变。在南方卫视版的第二场中,许仙对白素贞说过一句话:“娘子,我到药店中去了。”电影版则完全看不到药店伙计的蛛丝马迹,许仙无亲无故,一出场就是一个书生的形象。许仙“求妻恕谅”一段也有较大改动:在舞台版中,许仙把大部分责任推给了法海;在电影版中,许仙主动承担全部责任,恨自己心志不坚。敢于面对,敢于担当,文弱的许仙突然生出一种硬朗的气质。

1
查看完整版本: 万万没想到,我竟被一部粤剧电影迷得神魂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