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开发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文化遗产在福建口耳相传的闽南童谣
TUhjnbcbe - 2021/10/20 13:04:00

闽南童谣

闽南童谣,又叫“读册歌”,它流行于闽南、台湾以及东南亚华侨华裔居住地。其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儿童知识。

文化遗产在福建

以闽南话为基础的闽南童谣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

关于闽南童谣的起源、沿革,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但据福建地方典籍记载:

公元年~年(唐代),福建观察使常兖州曾看到民间有人传授《月光光》的童谣。

闽南童谣内容充满童趣,图为闽南童谣《咱厝娶亲》情景再现

闽南童谣,又叫“读册歌”,它流行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的居住地。闽南童谣是闽南歌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闽南童谣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儿童的知识。

闽南童谣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长楫是闽南童谣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有人说,闽南话是中国最难学的方言。可在周长楫看来,从童谣入手学说闽南话更加容易。他深入民间,搜集了多首闽南童谣,分门别类编进教材,供厦门市幼儿园和小学使用。

周长楫(左一)

祖籍厦门的周长楫主攻汉语史,七十年代末开始闽南方言的研究。在当时特殊的情况下,急需一本普通话闽南语词典,周长楫被委以重任,在完成这项任务时,他发现方言并不单单只有文化价值。周长楫说:

外面的人讲的闽南话跟闽南文化比我们还多,那么这些人是我们现在需要联系的,要打交道的,要争取他们爱国之心。那怎么来沟通他们呢?当然用汉语文化是可以,但是用本地文化就更亲切。这批人热爱家乡,他们一回来就跟我们讲闽南话,然后我们不会讲,你是不是会感到很可惜?

闽南童谣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儿童的知识。

有些闽南童谣是伴随游戏趁韵而作,使儿童玩得更加快乐;

也有的特意使用拗口语句,借以训练儿童的说话能力;

还有的是母亲育儿童时随口哼唱,让孩子一生都怀念着母亲的温暖。

更有一些闽南童谣表现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的历史,记载了两岸人及华侨多年的艰辛和奋斗。

为此,在三十年时间里,周长楫陆续撰写了《闽南方言与文化》、《闽南方言大词典》、《闽南话概论》等书。为了丰富素材,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这位语言学教授多次到东南亚一带作访问学者,这让周长楫对留存闽南语价值进行更深入思考,期望将闽南语的价值重新回归到主流文化中来。周长楫说:

闽南文化在外面的影响那么大,我们的华人为什么那么重视?我们所到之处为什么大家那么欢迎?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怎么能丢掉?我感到一种使命感。

这个就是厦门实验小学灌口分校,闽南童谣文化廊,这个在全省还是第一家。

我们这里面就选择了一些闽南人常说的一些童谣,而且有个特点就是每一首童谣,厦门怎么说,泉州怎么说,漳州怎么说,台湾怎么说都有。比如说《天黑黑》,学生就从小了解。

台湾闽南童谣是我们福建闽南童谣带过去的。把这个源流都搞清楚了,而且里面怎么变,童谣怎么扩张,里面都有很多知识。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闽南人大批过台湾、下南洋,闽南文化的区域扩展到那儿,闽南童谣也随之传播,在台湾、南洋扎下了根,又创造出许多新的童谣。其中的许多又很快传回闽南,相互融合,相互启发,使得闽南童谣更加丰富多彩,生动迷人,成为两岸百姓、两岸儿童相互交流、了解和认同的一条文化纽带。

参加闽南童谣比赛的孩子们

因为主攻汉语史的缘故,周长楫亲自参与了这面“闽南童谣文化长廊”的策划、设计,为所有的童谣拼音注解。

他感受到闽南童谣在闽南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于是,他带着妻子再度赴东南亚,收集闽南习语及童谣,将濒临流失的闽南童谣整理成册。

周长楫介绍说:

我们如果不做,我们相信后人也会去做,但是可能会损失很多材料。我们已经损失材料了,我们前辈的人,可能

材料会更多,但是他们没有去做。我们尽量来做,尽力去抢救它。总是有的一些丢掉的,但是我们不要再丢掉了。

周长楫坦言,在这个抢救前期的过程中也免不了遭受各方的质疑和不理解。他说:

有些人说,一个大学老师怎么搞这些幼儿园的这种东西,肯定有人笑话我。

但是我想,叫你来做,你还做不好呢!我在这里吃了很多的苦头,比如八句童谣他就跟你讲六句,说另外两句忘记,你这个童谣就报销了,你的调查就不成功了,你就会灰心。

闽南话与其他地方方言遇到了同样的难题,闽南话的“粉丝”已经“老龄化”,后继乏力。这令周长揖有些忧心。

年,国家文化部决定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闽南话如久旱逢甘霖,适用于幼儿园、小学、中学的《闽南方言与文化》的系列乡土教材陆续完成,进入首批31所试点校。

这次,厦门市是将闽南话和闽南文化一起“送”进课堂的,除了课堂上规规矩矩地学习闽南话的发音外,更多的是借助闽南文化来让闽南话“活”起来。

学生1:我比较喜欢闽南的古诗词,一般在学习的时候都是用闽南话读古诗,然后用闽南语讲起古诗来觉得很好玩、很神奇,闽南语也可以来讲古诗。

学生2:闽南的一些游戏啊,包含我们爸爸妈妈可能会玩过,而且我还喜欢闽南的一些特色小吃,这样可以向外地的朋友展示我们的闽南文化。

学生3:我喜欢闽南游戏,比如这个《拍手歌》,可以教我们数字,可以教我们以前怎么赶鸭子。

闽南童谣入校园后学校刮起“闽南风”,图为闽南小讲古仙在讲《薛仁贵探地穴》的故事。

周长楫说,他一直在做件事是在“育苗”,在大学里培养了许多学生,但可惜从事这项事业的人很少,如今随着闽南方言被逐渐引入幼儿园和中小学课堂,这位退休的大学教授终于不用孤*奋战了。他感慨到:

“这些学校的老师有文化知识,也懂这些,可以协助我们收集材料,另外他们联系面比较广,他们可以直接找到家长,这样省下我们许多功夫”。

厦门市集美实验小学教师林玲很积极参与到闽南童谣的创作中:

前两天,周教授给我打电话,他跟我说暑假快到了,是否可以利用这个暑假假期办一个关于我们闽南童谣创作的研习班,以培养一批有闽南童谣创作力的人。

说真的,我很感动,像我们平时没想到的,他却想在了前头。

作为闽南民间口头文学,闽南童谣虽然语言生动、富有童趣、朗朗上口,但毕竟是口耳相传,容易失传。

周长楫说,他不确定自己能为闽南文化传承贡献多少,走得多远,他的信心或许更多来源于简单的数字运算,从无到有,积少成多。 

虽已过古稀之年,可肩负的传承责任让周长楫一刻也等不及、闲不住。他说,有梦想,必须只争朝夕。

“如果我不做闽南童谣,现在也许闽南童谣很沉闷,我做了,带了一班人。

现在我也有传承人,我是省级的一个,市级的还有两个,后来报了两个,有四个,那我就有四个传承人,再下去不就有十几个了?

厦门的学生总共有六万人,只要有两万人就好了,就不错了,就有苗啦,将来我就有两万多个苗啦!”

相对于文化流失的自然进程,人类力图挽留人类记忆的尝试总是显得特别的力量单薄。可就在我们的身边,却总有一些像周长楫这样的人,明知艰难而为之,甚至不可为而为之。正是因为他们,闽南先辈的智慧结晶——闽南童谣等,才得以保存到如今。

(东南广播公司记者陈真文图:闽南之声提供播音:蓝天编辑:闻达)

东南广播公司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遗产在福建口耳相传的闽南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