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三周年 永远21岁的河南籍烈士长眠川蜀_河南
孙加田夫妇在儿子墓碑前摆上从河南带来的馒头当祭品
来映秀公墓祭奠遇难亲人的民众络绎不绝
守在爱子的墓前,孙加田和谢秀英心中五味杂陈。
□特派朱长振文图
阅读提示
那些躺在映秀公墓里的生命,在三年前的昨天,还和我们一样活在世上。突如其来的那场8.0级特大地震,把他们席卷而去。
三年过去了,当悲伤的五月再次来临,本报在气氛依然凝重的映秀公墓、学校、震源点……感知一个个生离死别的故事,以及生者走出悲伤自强不息的精神。
【河南夫妇】
远赴映秀看望遇难儿子
他们终于看到自己的儿子以及另外7名遇难战士的墓碑,战士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革命烈士”
昨日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小镇映秀提前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震醒。诸多住在映秀的外地游客、从周边赶来的村民以及映秀镇当地的新居民,纷纷赶往距离映秀镇一公里的映秀公墓去祭拜遇难同胞。
一根燃起的“红旗渠”香烟袅袅升起,那是来自河南省郸城县的孙加田、谢秀英夫妇俩为爱子孙魁点燃的。“知道你爱抽咱河南烟,专门给你带的,你慢慢抽啊,孩子。”老两口泣不成声。
自2008年至今,每一年,孙加田夫妇都要辗转30多个小时,从周口老家抵达映秀公墓,来祭奠他们永远21岁、在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儿子孙魁。与他们一起同来的,还有与孙魁一同遇难的7名战士的家属,他们分别来自贵州、湖北、四川等地。
孙加田夫妇是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李楼乡人,几年前俩人相继下岗,过得很艰辛。他们唯一的儿子孙魁高中学习成绩很好,但怕读大学家里负担太重,便于2005年12月应征入伍,那一年刚满18岁。
谢秀英说,儿子懂事聪明,做事情也认真,到部队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给家人报个平安。“俺生日那天,魁儿还打电话祝妈妈生日快乐,越来越年轻。”她说,大地震发生后,在映秀服役的儿子再也联系不上了,他们全家人在电视机前守了整整一天一夜没合眼。地震后第八天,一家人终于接到部队打来的电话:孙魁已经在地震当天牺牲。
2008年5月24日,满怀悲痛的孙加田夫妇来到成都,受到了部队领导的接见。当年7月6日,他们坐火车从周口老家第一次来到映秀镇,想看看儿子生前服役的地方;9月14日中秋节,夫妻俩带着专门在老家做的月饼来到映秀公墓,跟儿子一起过了一个特殊的团圆节。
一提到儿子,孙加田便哽咽难语:“俺们老两口最后一次见儿子,就是2005年12月他离家入伍那一天。没想到,这竟然是最后一次见面”。
2009年5月11日,夫妻俩再次辗转来到映秀看望儿子。然而,他们不知道儿子的遗体埋葬在哪里,甚至这里没有一块墓碑属于他们的儿子。孙加田把儿子穿*装的照片摆放在公墓内一处空地上,在地上插了一根木桩,点上蜡烛和香,摆上从河南老家带来的食品。
令孙加田、谢秀英欣慰的是,今年再次来到映秀,他们终于看到自己的儿子以及另外7名遇难战士的墓碑,战士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革命烈士”。
孙加田向展示了一份相关部门于2008年8月19日签发的《革命烈士通知书》,上面写道:孙魁为武警四川中队阿坝支队第6中队战士,在5·12特大地震中冒着余震和山体滑坡,不顾生命危险,在救援被困群众时,突遭山体滑坡,不幸被飞石砸中,当场牺牲,符合《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第三条第五款规定的条件,特批准为革命烈士,请向其家属颁发《革命烈士书》,并按有关规定给予抚恤和优待。
拿着烈士通知书,想为儿子在郸城县烈士陵园立一块碑的孙加田夫妇找了很多部门,得到的答案却是解放后不允许再立碑。
映秀公墓是夫妇俩祭奠儿子的唯一场所。谢秀英不停捶着自己前几年粉碎性骨折过的腿说:“以后俺们两个老了,走不动了,总不能每年都坐30多个小时火车来四川看儿子吧?”
【映秀公墓】
万余民众祭奠逝去亲人
由于悲伤过度再加上身体虚弱,*玉婷的母亲董小莉,三年来一直没能怀上孩子
昨天上午8点,映秀公墓,祭奠人数达到顶峰,哭声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淹没。遇难者*玉婷的墓碑前,摆满了小食品和生日蛋糕,那是奶奶和小姨给她带来的。地震当天,刚好是*玉婷的10岁生日,在家里请同学吃完生日蛋糕后,*玉婷穿着花裙子高兴地去上学,没想到这一天会成为她的祭日。由于悲伤过度再加上身体虚弱,*玉婷的母亲董小莉,三年来一直没能怀上孩子。
遇难者王梦秋与*玉婷不仅同岁还是同班同学。与*玉婷不同,王梦秋至今没有墓碑。小梦秋的爸爸王顺辉从四川雅安熊猫基地特地请假回来看她,爸爸在公墓的一处空地上摆放了几根蜡烛、几炷香,给女儿送去纸钱和“衣服”,还有一碗麻辣烫——这是王梦秋生前最爱吃的食物。地震后,王顺辉的妻子所在的映秀药厂垮掉,如今她在远离映秀的温江新药厂上班。他们新生育的女儿已经两岁了,可是却只能寄养在映秀镇的哥哥嫂子家,一家三口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平均一个多月才能见一次面。王顺辉感慨:“现在女儿看见我都害怕,不让我抱,可是没得办法,负担太重了,只能三地分居。”
在公墓里摆摊售卖地震纪念品的马大姐来自离公墓不远的鱼子溪村,这里也埋葬着她的亲人。看到,鱼子溪的永久性住房还没建好,马大姐说他们现在没有土地,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在公墓里卖小商品来维持生计。“从早上到现在有一万多人来这里,比以往来的人都多。我下午也要回去给亲人烧纸了,毕竟三周年了。”马大姐说,她的母亲和姐姐在汶川地震的震源地牛圈沟遇难,地震当天,牛圈沟33户村民中有23人被埋在50米深沟中。
【漩口中学】
爱,改变人,改造世界
“草必年年生长,花将年年开放。死里逃生的人们啊,请你们一定要坚强……”
一大早,曾与王梦秋和*玉婷是同班同学的13岁羌族少年许科伟就到了学校。与以往不同的是,映秀小学门前停满了警车,栅栏外有五六个警察在巡逻。学校大门紧闭,保安严守岗位,校内的墙上写着“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几个大字。校园内,不时传出伴着“感恩的心”的音乐的合唱声。许科伟是来参加合唱团的,他和同学昨日在映秀的一场感恩活动现场演出。
新建成的映秀七一中学,离漩口中学原址有一公里远,这是一所由特殊*费援建的学校。上午9点,初一年级的10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映秀新建成的博物馆参加活动。初一(1)班的班主任张鸿谈及映秀地震,更多的是对孩子们未来的担忧。“很多学生都对现状很满足,映秀的生活质量比地震前要高。家长们也觉得只要活着就很好,不要求孩子的成绩。”张鸿坦言,虽然大地震过去3年了,但是每次让学生写作文,他们都会写这场大地震。张老师在震后开展了多次励志主题班会,并请考上清华、北大的一些映秀学生回校讲座。“但是效果不是太理想,只是影响了那么几天。”他说,他担心这场地震的影响也许会伴随着这些孩子们的一生,甚至是下一代。
在映秀小学对面,即是漩口中学遗址。上午10点,源源不断的游客以及祭奠者聚满了漩口中学遗址,许多人向地震遇难的师生献菊花。漩口中学门口唯一的保安——56岁的李志富说:“漩口中学基本上每天都有一些游客,今天来的人是最多的。”李志富地震前就已经在漩口中学当了5年的保安,地震后他主动请求继续留在废墟遗址,“那些遇难的师生我都很熟悉,毕竟都有些感情了”。
在漩口中学遗址,62岁的余建秋老人带着两台扩音设备,播放他精心准备的“纪念汶川大地震”宣传稿,浑厚的男中音回荡在漩口中学遗址的上空。自称民间艺人的余建秋特意从家乡四川崇州赶来,“想通过穿孝服、踩高跷的方式来祭奠这些遇难者”。
下午2点28分,映秀小学四年级、五年级的学生和映秀七一中学的初一学生身着统一校服,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参加漩口中学的祭奠活动。
歪倒的主教学楼废墟上,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群鸟围绕着国旗盘旋。长号哀鸣,哀悼者沿着队伍缓缓向前,鞠躬献花。一位身穿白色上衣的残疾大叔坐着轮椅被人推着缓慢前行,他前天就在家人的陪同下,从山东专程来到映秀,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悼念遇难者。
“草必年年生长,花将年年开放。死里逃生的人们啊,请你们一定要坚强,请你们要坚信:爱,改变人,改造世界……”漩口中学遗址祭奠现场,主持人充满感情的话语在映秀上空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