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数据库管理系统
1、目前,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有Oracie、MYSQL、SQLServer,MongoDB等,这些数据库中,前三种均为关系型数据库,而MongoDB是非关系型的数据库。
1.3.8数据仓库技术
1、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易失的、且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
(1)数据源:是数据仓库系统的基础,是整个系统的数据源泉。
(2)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是整个数据仓库系统的核心
(3)OLAP服务器:对分析需要的数据进行有效集成,按多维模型予以组织,以便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并发现趋势。
(4)前端工具:主要包括各种查询工具、报表工具、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以及各种基于数据仓库或数据集市的应用开发工具。其中数据分析工具主要针对OLAP服务器,报表工具、数据挖掘工具主要针对数据仓库。
1.3.9中间件技术
1、目前还没有对中间件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下面是两种现在普遍比较认可的定义:
(1)在一个分布式系统环境中处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之间的软件。
(2)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中间件位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资源和网络通信。
2、中间件分类有很多方式和很多种类型。在这里我们由底向上从中间件的层次上来划分,可分为底层型中间件、通用型中间件和集成型中间件三个大的层次。
(1)底层型中间件的主流技术有JVM(Java虚拟机)、CLR(公共语言运行库)、ACE(自适配通信环
境)、JDBC(Java数据库连接)和ODBC(开放数据库互连)等,代表产品主要有SUNJVM和MicrosoftCLR等。
(2)通用型中间件的主流技术有CORBA(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J2EE、MOM(面向消息的中间件)和COM等,代表产品主要有IONA0rbix、BEAWebLogic和IBMMQSeries等。
(3)集成型中间件的主流技术有WorkFlow和EAI(企业应用集成)等,代表产品主要有BEAWebLogic和IBMWebSphere等。
3、为了完成不同层次的集成,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产品:
(1)为了完成系统底层传输层的集成,可以采用CORBA技术;
(2)为了完成不同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采用消息中间件产品;
(3)为了完成不同硬件和操作系统的集成;可以采用J2EE中间件产品。
1.3.10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的规划与设计
1、可用性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比例,经常用两次故障之间的时间长度或在出现故障时系统能够恢复正常的速度来表示。
2、可靠性是软件系统在应用或系统错误面前,在意外或错误使用的情况下维持软件系统的功能特性的基本能力。
3、计算机系统的可用性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来度量,即计算机系统平均能够正常运行多长时间,才发生一次故障。
系统的可用性越高,平均无故障时间越长。可维护性用平均维修时间(MTTR)来度量,
即系统发生故障后维修和重新恢复正常运行平均花费的时间。系统的可维护性越好,平均维修时间越短。计算机系统的可用性定义为:MTTF/(MTTF+MTTR)*%。
由此可见,计算机系统的可用性定义为系统保持正常运行时间的百分比。所以,想要提高一个系统的可用性,要么提升系统的单次正常工作的时长,要么减少故障修复时间。常见的可用性战术如下:
(1)错误检测:用于错误检测的战术包括命令/响应、心跳和异常。
(2)错误恢复:用于错误恢复的战术包括表决、主动冗余、被动冗余。
(3)错误预防:用于错误预防的战术包括把可能出错的组件从服务中删除、引入进程监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