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锤站在我面前,右手做了一个波浪起伏的动作,做了一个波浪的动作,对我说:“浪潮。爸。时代步伐不可阻挡。”
曾在豆瓣看的某文中,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十多年前初读那篇文章的下午,仿佛被一个黑沉铅块击中的感觉又来了,“时代浪潮,diewelle,看过这部电影吗?你们这代人完了,未来掌握在我们手里,新时代的开拓者。”
未来,新时代,浪潮。当讨论去中心化时,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元宇宙很大,但看上去,它会是WEB3.0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整个互联网。毕竟我们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用到貌似已经落伍的2.0和古老的1.0时代技术。
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著作《人类简史》中讨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什么让人类从普通的群居性灵长类动物,发展出能够跨越地域互动甚至合作的复杂社会系统。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出技术体系和文明史上最为复杂的全球金融系统。这些都离不开大约距今七万年前发生的认知革命?
语言能力的演化和对虚构事物的描述、构建,让人得以塑造出超越部落的想象共同体。
可以说,人类往后所有非动物性社会形势,都起源于此。
宗教、国家、民族、企业以至于技术标准,都在其中。宗教的兴起和衰亡,国家的建立和解体,社会形式的产生和更替,都是它们所附着的人,观念发生了改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反过来也有一个并不新颖的段子,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前任董事长罗伯特.士普.伍德鲁夫曾说:只要“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在,即使有一天,公司在大火中化为灰烬,那么第二天早上,企业界新闻媒体的头条消息就是各大银行争着向“可口可乐”公司贷款。这边是“想象共同体”的一个极好案例。
当技术标准从2.0向3.0迁移,必然也会包含这么一个认知上的转变。
当WEB3.0时代到来,大多数人也不再会眷恋2.0时代的一切。如果你拥有了一把锋利得多的菜刀,过去那把沉重又锈钝的铁片,还有什么可在乎的?所以,试图取代当下大行其道的2.0标准,首先要让用户简单直白的了解,3.0究竟有着何种魅力和优势。
国内的初代网民,大多数不止已为人父母,含饴弄孙的也许才是主流。年,当3.第一封电子邮件从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后,“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现在已不再是令人兴奋的新事物。
35年时间,足以让两代人走入社会。其中更包括出生在互联网已不罕见环境下的00后。相比95后伴随电视,台式电脑长大的童年,对他们而言,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是和其他家用电器一样,如空气般自然存在的事物。WEB2.0也是伴随着他们成长逐渐壮大的事物。
3.0要成为主流技术标准,争取这群人的认同,很要紧。
阐明WEB3.0版本的互联网将为我们带来什么之前,我们不妨花费一点点的篇幅来重新认识一下1.0和2.0究竟是什么。
Web1.0
移动设备逐渐成为主流的现在,WWW(万维网)这个词反而有些陌生,但蒂姆·伯纳斯-李创造的这一技术标准,通过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方式的信息发现技术和超文本技术的综合。
WWW服务器也就能通过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把信息组织成为图文并茂的超文本,利用链接从一个站点跳到另一个站点。
这彻底摆脱了以前查询工具只能按特定路径一步步地查找信息的限制。当然对普通人来说,WWW尚且是存在于认知范围的事物,被其颠覆的那种按部就班、依靠命令行进行查询的模式,比他们的出生年代更为遥远。
完成了万维网的技术构建,网站的搭建和浏览也就成为可能。
接入互联网后,浏览获取信息,也就成为了一种比阅读书籍报刊、收听广播和观看电视更迅捷、更为主动的模式。
毕竟,在实际生活中,你的信息渠道获取,是受到物理条件限制的。电视、广播节目虽然丰富,但受到时段限制,书籍报刊虽然繁多,也无法在低成本前提下随意翻阅。万维网对此进行颠覆,也获得了它的第一批用户。
这一时期,浏览是主流活动,信息的上传和更新,只是少数网站搭建、维护者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互动更多的是通过电子邮件(甚至需要付费!)来进行。总的来说,信息的流动,仍然是单方向。
Web2.0
相对便捷的交流,则要等到另一个如今让人有些陌生的事物:BBS出现以后。
80年代中期出现的这种系统,在年在中国落地。随着网络费用降低,第一批网民也是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网上交友互动。依托于网页的BBS普及后,基于更加进阶的社交沟通需求,再往后就是大家熟悉的各种即时通讯软件,早期的ICQ、国内已经停用的MSN、日韩较为流行的LINE,主流的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