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开发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Web30概念及技术路径梳理
TUhjnbcbe - 2023/9/17 19:16:00

近期web3.0概念在A股可谓是风生水起,并由此衍生出多个细分题材热点。那么web3.0到底是个啥?

要说清楚web3.0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业内对它也还是处于边走边看的阶段。在过去十余年里,互联网领域曾出现过多个关于Web3.0的提法,它代表了人们对下一代互联网的想象。

而眼下市场上所讨论的Web3.0,由以太坊(炒币的)的联合创始人加文·伍德在年提出。在文章《我们为什么需要Web3.0?》中,加文·伍德将Web3.0描述为基于区块链技术体系搭建的去中心化网络系统,该系统包含一系列开源协议,能为应用开发者提供开发工具。

Web3.0区别于Web2.0,将不再由传统的中心化企业所拥有,系统中的数字资产将归开发者和用户所有。

Web3.0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被看重的价值,在于其重构了过去Web2.0中心化网络的价值分配规则,让流通于数字网络上的数字内容的所有权和对应的价值分配权,真正回到数字内容创作者手中——让创作者、价值拥有者实现统一。

从应用层面来看,Web3.0体系涵盖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eFi(去中心化金融)、游戏、社交、NFT(非同质化代币)、存储和数据、创作者经济平台等细分领域。在区块链的助力下,Web3.0将从开放、隐私和共建三个角度去颠覆Web2.0互联网,打造一个由用户社区主导的去中心化世界,重构互联网流量价值范式。

Web3.0发展进程

互联网从Web1.0到Web2.0的演进,我们可以看到围绕流量争夺、流量变现的变迁。Web1.0到Web2.0,流量从供给不足(互联网刚出现)再到市场争夺流量入口(互联网普及),进而流量变现,中间还经历了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演变。可以说,Web2.0时代,以互联网巨头为核心,形成一个个生态圈。在生态圈内,核心互联网公司“统治”着生态,垄断着生态的数据、价值和网络效应。

Web3.0的出现打破了Web2.0时代互联网生态的诸多边界,从互联网的定位、中心模式、内容传输型态、ID数字身分管理模式、用户角色定位、数据型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重塑。Web3.0和Web2.0的核心区别为区块链技术带来的N中心效应,用户对ID、内容、数据拥有自主权。

Web3.0不仅是过往技术迭代,更是多项科技的集成。互联网在演进过程中网五軮伴随着存储、网络、软件的全方位更新,从Web1.0到Web2.0时代,互联网技术多以点、线状态迭代,而Web3.0时代则呈现由5G、VR、AR、区块链、云计算、芯片、边缘计算等多项科技全方位集成态势。

Web3.0技术路径梳理

创建一个以强调数据价值为核心的机制是实现Web3.0的第一步,其技术堆栈主要可分为三层:协议层、应用层以及网络基础层。从应用角度看,Web3.0则涵盖DAO(及工具)、隐私、应用、存储和数据、游戏、创作者经济平台、社交等几乎覆盖Web2.0的大部分领域。

Web3.0技术栈中,去信任的交互协议和平台、分布式存储、隐私计算是生态必须率先发展完备的核心技术,是构建Web3.0生态底层基础设施的重要基石。这三项技术在逻辑上是递进的关系:

去信任的交互协议和平台:目前为止多数指区块链,是全网全节点同步存储的分布式账本,以共识保证数据库的有效性和可查询性,以安全结算功能保证数据价值回归用户。

分布式存储系统:区块链上只存储交易数据,不足以支持用户的数据确权和价值回归。用户需要确保个人数据在链下的分布式存储系统中安全存储,并通过区块链结算费用。

隐私计算技术:在保证数据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对用户存储的数据进行计算,并合理利用计算结果,实现数据流动,为用户数据带来商业价值。

Web3.0核心技术栈

分布式存储——数据安全的核心

分布式存储技术的特点是将数据分块存储在多个节点,且每一数据块都可以冗余存储在多各节点上以提高数据块的可用性。分布式存储技术理论上可以构建一个高扩展性、高效率、低费用并使数据安全性大幅提升的新型数据存储结构。

由于区块链结构特性,非交易数据并不适合存储在区块链上,这也使Web3.0生态下分布式存储与区块链的结合成为必然。用户可以通过区块链对存储或访问数据的行为进行结算,这一过程无需任何中心化管理。主流的分布是存储主要包含三个特点:

开放性:由开放和可访问的开发人员社区构建开源软件,且链上进行的操作能被所有人查看。

去信任化:允许参与者在没有可信第三方的情况下公开或私下互动。通过去中心化的激励机制保证参与者遵守规则,在交易中利用区块链协议的共识机制验证账户的真实性和转账的有效性,达成去中介化的价值转移。

去许可化:任何人,包括用户和供应商,都可以在没有管理机构授权的情况下参与。

隐私计算——数据价值实现的保障

因区块链本身公开可溯源与隐私安全相悖的理论,使得链上数据泄露风险增大,难以保护用户隐私。链上隐私解决方案的出现,可在满足数据可流转前提下,避免对非授权者泄露数据,从而更好地保护隐私。

跨链隐私一方面可以让链上资产采用价值对等交换方式流动起来,解决公链不可扩展性以及流动性差的问题,减少证明成本及验证时间,但同时又保证交易的隐匿性;另一方面可作为中间件协议,依托于公链底层基础设施,链接更多领域例如DeFi、NFT等,实现跨链互操作性和巨大的可组合性。

隐私计算是安全多方计算(MPC)全同态加密(HE)、可信执行环境(TEE)、和零知识证明(ZKP)等技术的统称。概括地说,隐私计算就是在数据的产生、交换、分析、利用、销毁等环节保护数据隐私的方法。

隐私计算技术可以实现在无需得到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完成特定计算,从而做到在保证数据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数据。

Web3.0的应用

NFT:非同质化代币是记录在区块链上的唯一且不可分割的数字资产,可以表示物理或数字物品的所有权。当前,国内NFT的主要形态是数字藏品,可以用于追溯数字产品的所有权、验证真实性和进行流通。在Web3.0架构下,NFT和数字货币可以在线购买、表示数字所有权、支付、访问特定服务和应用。

dAPP:去中心化应用是在区块链网络而非传统中心化服务器上运行代码的应用。在Web3.0中dApps将替代现有中心化的Web2.0平台,用户可在不同的dApps中使用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身份或凭证系统。dApps的开发者也尝试通过数字货币或NFT的形式作为经济回报来激励用户的参与。

DAO:去中心自动化组织是指使用区块链和自动化的计算机程序来编码规则和执行交易的组织。在Web3.0的构想中用户和在线社区可以通过DAO来进行交互和组织。组织中的成员可以通过对特定token的所有权来确定,比如特定的数字货币或NFT。

NFT、dAPP、DAO和数字货币都可以应用于去中心化金融(DeFi)中,即使用数字资产在区块链网络中提供金融服务。DeFi也被认为是Web3.0的“中心”特征。

Web3.0挑战

根据Web3.0的开发方式,Web3.0可以解决Web2.0平台的部分问题,但同时也会引入潜在的隐私、安全、监管和金融风险。

去中心化监管风险:当前提出的Web3.0架构都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如果决策管理机构也是分布式的,而且需要多方协作,那么对Web3.0的监管就变得非常困难。此外,现有针对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的监管框架仍不成熟,比如数字货币和其他token。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的监管趋势可能会重塑Web3.0应用的治理和监管框架。

隐私和安全风险: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网络和Web3.0应用可能会引发新的安全风险。数字货币、NFT相关的垃圾邮件越来越多,许多Web3.0的开发者和用户的匿名性也没有得到保护。如果数字钱包被黑或加密算法被攻破,用户可能无法访问应用、账户和服务。

此外,许多区块链应用都是不可篡改的,也就是说区块链上保存的数据无法被修改。如果个人识别信息和敏感数据被上传到区块链,用户可能无法纠正或删除相关数据,会引发隐私风险。

能源消耗问题:许多Web3.0平台都是基于消耗能源比较多的区块链的,Web3.0的发展可能会引发新的能源消耗问题。年,国家发改委已将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列为淘汰类产业。

总体而言,当前对于Web3.0的炒作仍集中在数字资产的炒作上,尤其是大量过去炒作“空气币”的势力借助Web3.0改头换面之后重新恶意炒作虚拟资产。

而从本质的角度去看,Web3.0的核心不在于它到底是什么(相较于1.0时代的门户网站、2.0时代的移动互联网平台),而是在于实现的方法(去中心化+NFT等等)。

本报告由研究助理协助资料整理,由投资顾问撰写。投资顾问:肖弦(登记编号:A2)

1
查看完整版本: Web30概念及技术路径梳理